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 2010的文章

ni måsta försöka (All of ) you must try .

瑞典語老師在課堂上宣佈6月14日有一個考試,測驗內容沒有規定,圍繞的是聽讀寫看。 這消息有如一個炸彈,大家紛紛交頭接耳,有人試圖打聽考試題目,老師搖搖頭,笑說內容與聽讀寫看有關, 叫我們準備充足就行。到開始檢查功課時,有人沒有完成功課,老師有點生氣,認真地重覆說到 ni måste jobba i hemma(you must work/do sth at home) ,接著她問大家是想上課還是追功課? 大多數人選擇追功課,老師就坐在那兒邊看報紙邊任由我們追功課或複習。 從小到大,我們被告知要以誰誰誰為榜樣,沒錯第一名是一個很好的胡蘿蔔,可以引發/強逼我們前進,但那畢竟是別人的胡蘿蔔。到出來社會後,也許還有人會為我們提供胡蘿蔔,但那時大家都開始有多一點體會,對自己有多一份了解。別人的胡蘿蔔再好都未必完全適合自己,超過了會開心,但落後了又會自卑,而且失敗了會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只有當胡蘿蔔是自己喜歡的、選擇的,才會不斷地付出時間和心血去學習和進步, 而且當中的滿足感又非筆墨可以形容。 Harvard Business Review曾提過員工最大的推動力是來自於能力的認可,所以身為經理可以完全控制員工的工作表現。其實這種管理手法也可以用在self development 上,對我來說現在學瑞典文最大的動力是來自於看見自己可以在兩個月內由完全不明白到能與瑞典朋友用簡單瑞典文交談(或是在facebook留言)的進步過程。最初我會想,別人有瑞典男/女朋友,有人全天候培訓,而我一個人孤伶伶又要寫論文又要照顧自己,先天條件已經輸俾人,感覺沒有什麼推動力。 後來有一次老師問大家在學習瑞典時有什麼困難?我說沒有人陪我練習,有些人也附和著。 老師認真地說道:  ni måsta försöka 你一定要去嚐試 她舉例說,可以是聽電台、看電視、讀新聞、或者撩瑞典BB傾計,總之要找機會去嚐試。又做動作指出不能祈望一夜訓醒就能說一口流利瑞典語、不應該做完一份工作紙就問有冇下一份,要利用 不同的感官同時 去學習、明白當中的邏輯(文法)。翻看自己製造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筆記,當中有提過 The brain doesn’t store information like a dic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