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 måsta försöka (All of ) you must try .

瑞典語老師在課堂上宣佈6月14日有一個考試,測驗內容沒有規定,圍繞的是聽讀寫看。

這消息有如一個炸彈,大家紛紛交頭接耳,有人試圖打聽考試題目,老師搖搖頭,笑說內容與聽讀寫看有關, 叫我們準備充足就行。到開始檢查功課時,有人沒有完成功課,老師有點生氣,認真地重覆說到ni måste jobba i hemma(you must work/do sth at home),接著她問大家是想上課還是追功課?

大多數人選擇追功課,老師就坐在那兒邊看報紙邊任由我們追功課或複習。

從小到大,我們被告知要以誰誰誰為榜樣,沒錯第一名是一個很好的胡蘿蔔,可以引發/強逼我們前進,但那畢竟是別人的胡蘿蔔。到出來社會後,也許還有人會為我們提供胡蘿蔔,但那時大家都開始有多一點體會,對自己有多一份了解。別人的胡蘿蔔再好都未必完全適合自己,超過了會開心,但落後了又會自卑,而且失敗了會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只有當胡蘿蔔是自己喜歡的、選擇的,才會不斷地付出時間和心血去學習和進步, 而且當中的滿足感又非筆墨可以形容。

Harvard Business Review曾提過員工最大的推動力是來自於能力的認可,所以身為經理可以完全控制員工的工作表現。其實這種管理手法也可以用在self development 上,對我來說現在學瑞典文最大的動力是來自於看見自己可以在兩個月內由完全不明白到能與瑞典朋友用簡單瑞典文交談(或是在facebook留言)的進步過程。最初我會想,別人有瑞典男/女朋友,有人全天候培訓,而我一個人孤伶伶又要寫論文又要照顧自己,先天條件已經輸俾人,感覺沒有什麼推動力。 後來有一次老師問大家在學習瑞典時有什麼困難?我說沒有人陪我練習,有些人也附和著。

老師認真地說道:
 ni måsta försöka
你一定要去嚐試

她舉例說,可以是聽電台、看電視、讀新聞、或者撩瑞典BB傾計,總之要找機會去嚐試。又做動作指出不能祈望一夜訓醒就能說一口流利瑞典語、不應該做完一份工作紙就問有冇下一份,要利用不同的感官同時去學習、明白當中的邏輯(文法)。翻看自己製造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筆記,當中有提過

The brain doesn’t store information like a dictionary, where you can find the word “theater” under the letter “T.” Instead, it associates the word “theater” with any number of experiences from our lives. Some of these are logical (“West End” or “intermission”), while others may be less obvious (perhaps “anxiety,” from a botched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 The more diverse our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the more connections the brain can make. Fresh inputs trigger new associations; for some, these lead to novel ideas. As Steve Jobs has frequently observed, “Creativity is connecting things.”

我認為不一定要透過很多事情去訓練 associating skill,嚐試每接觸一樣事物時用最多的感官同步學習,所用的感官越多,樂趣越大,而且更輕鬆(因為不需要依賴單一感官去學)。

另外,老師在課堂上看報紙,這對很多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事情,即使是我自己也花了一段時間去適應。最初會認為他/她們看上去很懶散(事實上她是寓教育於娛樂,老師看完報紙會因應全班的平均進度來教新生字),但當自己設計自己idea又或者學習瑞典語時,才發現在完全放手/忍手不干涉/完全被信任的環境下才是self development 最好的環境。人只有在沒有依靠/完全被信任(完全被信任不等於什麼都不用做,應該像business coach那樣說明只有2次機會,idea的質量完全由我控制、用心去聆聽和引我去修改idea等等)時,才會嚐試去獨立,一步一步摸索出自己喜歡的目標,然後朝著那目標前進。

事實上,放手/忍手不幫往往比出手相助更難做到,記得中學英文老師一直在同學背後追功課,但依舊有很多人欠交功課,即使交了也有人炒功課或是不認真寫;後來來了一位新的英文老師,一上課就說她不會追同學功課,同學們交她就認真改,不交更好改少一份,老師又沒有損失;大家聽到後都很慌,但又不敢不交,因為知道不認真寫和準時交,吃虧的是自己;老師後來還帶我們去參加校外辯論比賽,開了眼界,可惜校長只顧短期排名,怕只出賽但不贏會影響學校在家長心中的印象,結果老師得不到發揮的機會,工作了一年就離開。

常聽到/看到身為顧主/管理層的blogger會說新一代如何地不濟,我又覺得不能一開始就抱不信任的態度,沒有人在不被信任的環境下可以無懼地去嚐試努力付出。我會明白現在的學生是在填鴨式教育的成長環境下長大,他/她一直是被人喂大的,不可能一夜之間(一畢業)就變成成熟獨立的人,懂得靈活運用不同的技巧去解決問題 , 也許他們需要的是一次嚐試的機會。可以肯定的一定是跌得很痛,而且那成果在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顧主/管理層眼中應該是難登大雅之堂(因為是第一次學習自己喂自己)。或許從顧主/管理層的角度看主動付出機會是很浪費時間的事,但最多只是2次會面的時間,可新一代得到的是信任和機會,或簡單到是一個有啟發的轉捩點。我想,除了被動地巴望那不為民請願的政府在未來能一夜開竅,提出有用的教育改革建議外,社會上每一位都可以主動出一點力,以生命影響生命。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很微妙的,就好比愛情,你捉得越緊,其實越得不到;又或者是父母與子女,照顧得越好反而孩子越不能自理,有時即使是擔心也好,都需要扮盲,給機會對方跌倒,並告訴對方相信他/她有能力向前走,過後亦嚐試提供實用的建議;或許大家都需要付出一點時間和耐性,但畢竟年幼時跌過痛過再學會爬起總好過一齊見證Too Big to Fail那一刻的來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愛情迷思。

一些生活。

在變好的路上。